通过有效的教案设计,教师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探索精神,设计合理的教案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成就感,增强自信心,怎么写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手掌画教案优质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手掌画教案篇1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爱国思乡,本文正是在这个大环境下的经典篇目,是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母亲的赞歌。诗人以虚拟和想象的手法,用“残损的手掌”抚过祖国大地,在想象中再现了他的家乡以及他没有亲身体验过的解放区的景象,一“手掌”的感觉展示了他内心情感的变化。作者运用冷暖色调生动的表现出了自己对沦陷区和解放区的的感情,这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最佳题材,同时也是教给学生用意象去解读诗歌典范例文。
学情分析
1、学生对诗歌的`赏析还很稚嫩,要不断灌输赏析理论,让学生结合学习世间理解诗歌创作及赏析的方法、策略,让学生会学诗歌,从而克服畏难情绪,产生学习兴趣。
2、作品时代感鲜明,与学生距离较远。要创设好情境,阐述好背景,引领学生进入角色。
3、现阶段学生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习惯、方法、合作意识等都有待提高,将在教学过程设计中精心策划,锻炼学生多方面能力,形成素养,积淀基础。
4、针对现在学生爱国情感淡漠现状,要充分教材作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树立正确的“三观”。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学习本课要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
2、【过程与方法】 读中品,品中读。用反复诵读的方式引导学生品味富有想象和激情的诗歌语言,体会诗歌的情感和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诗中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其中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祖国大地苦难者的哀痛,对解放区的热情赞颂都溢于言表,深切动人,要引导学生体会并激发其爱国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能有情感、节奏正确的朗读,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
?教学难点】 品味富有想象和激情的诗歌语言,体会诗歌的情感和内涵。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二、吟诵课文,整体感知。
1、大声朗读,处理字词。
2、学生听赏课文朗读,感悟诗歌内容,把握情感。
3、简介作家作品,介绍本文写作背景。
三、研读诗歌,分析内容
1、大家看题目《我用残损的手掌》作为一个句子完整吗?
2、问:他触摸到哪些土地?请大家在诗中标注一下。
3、这些地方都沾染了什么?
4、师:还触到什么地方?那一角又如何呢?
5、对比两种心情,讨论其产生的原因。
6、学生根据自己理解感情朗诵片段,比拼谁更富情感和感染力。
四、品读诗句
1、下面我把大屏幕上的诗句改成这样的诗行:
东北三省沦陷,
华北平原遭摧残,江南、岭南被侵占,
就连南海也有了敌人的战船。
这些诗句就是为了表达这些意思,请大家评价一下,老师改的怎么样,好坏要说出理由,请大家讨论。
2、给予学生诗歌赏析的理论,让学生理解诗歌特点,从而学会去赏析诗歌。
五、小结,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
2.做课后练习三。
手掌画教案篇2
1、作者简介:
戴望舒:30年代“现代派”的代表诗人。原名梦鸥,浙江杭县人。早期诗多抒写个人哀愁、情调比较低沉。抗日战争开始后,诗风发生很大变化,在《狱中题壁》、《偶成》等诗,具有强烈爱国精神,积极呼唤光明的到来。作品集有《戴望舒诗选》、《望舒草》等。《我用残损的手掌》收入诗集《灾难的岁月》。
2、写作背景,概括本文的主旨。
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的最艰苦年代。当时祖国半壁江山沦于敌手,民族处于危亡关头。在诗中,作者面对现实,把个人的不幸同国家的命运融为一体,以深沉的思想、炽热的感情,抒发了对灾难深重的祖国的由衷关注和真诚的爱。同时,借助于诗的想象,表达了对“辽远一角”的解放区的向往。
3、把握诗中用“无形的手掌”抚摸中国地图生发联想的抒情线索。
这首诗以“我”用“无形的手掌”抚摸祖国地图时的联想为抒情线索。“无形的手掌”指的是诗人的思绪、联想、心理和情感,而“抚摸”则是思绪和联想的展开,心理和情感的流动。
4、找出诗中的比喻句,分别说明其含义。
(1)“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是明喻,以情侣关系与母子关系的比喻,把诗人对“这一角”的温柔感情抒发得细致动人。
(2)“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是明喻,很形象地描绘出能够把握自己命运的确民的新生活。
(3)“堤上繁花锦障”是明喻,用“繁花锦障”来形容家乡百花盛开的美好图景。
(4)“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是借喻,用“广大的土地”借喻整个中国。
(5)“那里是太阳,是春”是暗喻,用“太阳和春天”来比喻解放区的欣欣向荣与勃勃生机。
(6)“无形的手掌”是隐喻,用来比喻诗人的思想、联想、心理和情感。
5、分别说明诗中运用暗示、烘托、对照手法的语句有何表达作用。
“岭南的荔枝寂寞地憔悴”,暗示敌占区人民的苦闷忧伤。
“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暗示那里人民在侵略者的骚扰下无法安居乐业的痛苦处境。
全诗运用对照手法,沦陷区的今昔对比,沦陷区与解放区的对照,鲜明地表现出诗人的爱憎感情。
?我用残损的手掌》自主学案
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的最艰苦年代。当时祖国半壁江山沦于敌手,民族处于危亡关头。在诗中,作者面对现实,把个人的不幸同国家的命运融为一体,以深沉的思想、炽热的感情,抒发了对灾难深重的祖国的由衷关注和真诚的爱。同时,借助于诗的想象,表达了对"辽远一角"的解放区的向往。
一、 学习本文,掌握如下字词。
灰烬荇藻蓬蒿憔悴
二、课文内容分析。
1、把握诗中用"无形的手掌"抚摸中国地图生发联想的抒情线索。
这首诗以"我"用"无形的手掌"抚摸祖国地图时的联想为抒情线索。"无形的手掌"指的是诗人的思绪、联想、心理和情感,而"抚摸"则是思绪和联想的展开,心理和情感的流动。
2、找出诗中的比喻句,分别说明其含义。
(1)"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是明喻,以情侣关系与母子关系的比喻,把诗人对"这一角"的温柔感情抒发得细致动人。
(2)"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是明喻,很形象地描绘出能够把握自己命运的确民的新生活。
(3)"堤上繁花锦障"是明喻,用"繁花锦障"来形容家乡百花盛开的美好图景。
(4)"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是借喻,用"广大的土地"借喻整个中国。
(5)"那里是太阳,是春"是暗喻,用"太阳和春"来比喻解放区的.欣欣向荣与勃勃生机。
(6)"无形的手掌"是隐喻,用来比喻诗人的思想、联想、心理和情感。
3、分别说明诗中运用暗示、烘托、对照手法的语句有何表达作用。
"岭南的荔枝寂寞地憔悴",暗示敌占区人民的苦闷忧伤。
"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暗示那里人民在侵略者的骚扰下无法安居乐业的痛苦处境。
全诗运用对照手法,沦陷区的今昔对比,沦陷区与解放区的对照,鲜明地表现出诗人的爱憎感情。
三、学习本文,要注意诗的前后两部分感情色彩和描写手法明显不同,从感情色彩上来说,诗歌的前半部分是消极的、冷色调的,如诗中的一些词语:残损、冷、彻骨、寂寞、憔悴、阴暗……后半部分是积极的、暖色的调的,如诗中的一些词语:新生、辽远、温暖、明亮、坚固、蓬勃、永恒……
手掌画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理清诗歌思路,理解诗歌形象的内涵。
2.有感情地诵读诗歌,品味语言。
3.深入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研读诗歌,品味语言。
2.感同身受地体会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
健全的双脚总渴望踏在坚实的土地,康健的双手总期盼握住永远的幸福.
曾经有这么一个诗人,写了一首《断指》,据说,这位断指的革命者是诗人的友人,他为了不再为感情所累,全身心投入到解放事业当中去,当众砍下一根手指,请友人在酒精瓶里保存好以为见证,以志警醒。可是,十多年后,诗人被日军逮捕用酷刑审讯,在狱中他想用残损的手掌抚摸被日军蹂躏的国土,身体被拘禁的他用不曾屈服的灵魂写下了《我用残损的手掌》,他是谁?“雨巷诗人”戴望舒让我们来读一读在特殊的年代里写下的《我用残损的手掌》,听一听,他唱出了什么样的心声。
(板书课题)
二、听读,品意象
1、创设音乐情境,教师配乐范读。
同学们,请先允许老师按照自己的理解朗读这首诗,同学们要设身处地地倾听诗人内心深处的声音。
2.学生自由吟诵两遍。
你们认为老师读得好的地方就试着学一学,不好的地方就改一改,然后激情朗读两遍;读后请你们告诉我: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诗人摸到了一片怎样的土地?
预设:黑暗、残损、被侵略军蹂躏等
三、想象,知情感
1、用残损的手掌哪些事?可以找到相关句子来朗读,重点读出关键的动词
预设:他用手掌去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触到、掠过,沾了,轻抚、运力量、贴在上面,寄爱和希望)
诗歌围绕题目出现了两次“用残损的手掌”,可两次的动词不同,一处是摸索,一处是轻抚,你觉得两处可以调换吗?
通过学生的比较得出:摸索中的摸通常是在黑暗中进行探索,心中是很急切的,沉痛的,很冲破这黑暗,找到光明的出口
而轻抚则是轻轻的抚摸,是诗人在抚摸探索无限的江山之后,摸到了自己理想的地方,他对这块土地特别的热爱,于是他会将所有的力量运在手心,贴在这块土地上面,
通过这两个词语的比较明白诗人对这“辽远的依然完整的一角”炽爱、倾注柔情、满怀憧憬
2、要求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后半部分诗歌,说说这“辽远的一角”为什么会吸引诗人的心?
预设:直接的有: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蓬勃
间接的有:“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以情侣关系与母子关系的比喻,把诗人对"这一角"的温柔感情抒发得细致动人。
那里是太阳,是春。太阳和春"来比喻这一角欣欣向荣与勃勃生机。
教师板书关键词
再问:诗人手掌先后抚摸到的地方是迥然不同的,你们能否帮以上的关键词找到相反的词语,说说先前摸索到的土地是怎样的土地?
预设:温暖—冷、凉;明朗—阴暗、蓬勃—憔悴、坚固---化为灰烬、血和泥
3、想象,描写画面
诗人描写“摸索”时手掌的感受,细腻而又真切,真的在想像中他描绘了冷冷的色调与灰灰的死寂,感受着沦陷区人民生活的苦难,倾吐着对祖国母亲的赤诚。请闭上眼睛静静聆听前半部分选择你最能引起你联想看到沦陷区的现状的句子,描述想到的画面与感受(感时花)
例:如“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一句我联想到了:我把手伸进水中,河水冰凉冰凉。昔日那锦幛似的鲜花,在炮火中枝残叶败,那嫩柳枝发散出来的清香,被浓浓的.血腥味笼罩。水中的荇藻啊,好似挂在我心头的挽幛!
学生自由选择其中的一个地方的景物通过想象加以描述。“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祖国的长白山上,雪峰兀立,寒气彻骨,似一把把利剑,刺痛着我的心!因为我看到侵略者的铁蹄正在我的祖国肆意践踏!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岭南,这四季如春的地方,闻不到花香,听不到鸟语,满山都是荒凉、满眼都是废墟,听到的只有百姓那愁苦的哀叹、那愤怒的呼喊。
“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南海上,一片死寂。荒凉的渔村里,只有残留的破旧的渔网和白森森的鱼骨;偶尔有人在村里走动,他们面容憔悴、衣衫破旧。我恨!不是因为侵略者强占了我们的国土,人民怎会是这般模样?
4、齐读,品精神
同学们,你们看到了日本铁蹄蹂躏下的沦陷区人民像牲口一样的活,像蝼蚁一样的死,诗人通过强烈的对比慷慨激昂的告诉我们,他想要怎样做?
驱逐阴暗,带来苏生,不像牲口一样的活,蝼蚁一样的死……希望,有永恒的中国!
你从这些诗句中你看到了诗人怎样的一种形象?
预设:不屈不挠的坚强的意志和对祖国炽热的爱,对美好的未来充满这无限的憧憬
引入资料:
啊!在这血染的岛上,我是否要等到老?(《断篇》)
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古旧的凝冰都哗哗地解冻……(((偶成》)
苦难的岁月不会再迟延,/解放的好日就快到……(((口号》)
是的,他不想自己如蝼蚁苟且偷生所以他在酷刑残害下也不供出一个文艺工作者,他在《狱中题壁》:如果我死在这里,朋友啊,不要悲伤,我会永远地生存在你们的心上。
在时代潮流的感召下,诗人戴望舒终于走出了惆怅的丛林和寂寥的雨巷,一次次充满韧劲和豪情地歌唱。而且在同时代中也有这样高亢的歌号召着每个爱国者的心。
5、拓展,知时代
配乐齐读,端木蕻良在《土地的誓言》中发出铮铮誓言:
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萧红在《生死场》中宣誓道:
我是中国人,我要中国旗子,我不当亡国奴,生是中国人。死是中国鬼。
田间在《给战斗者》歌唱道:
我们要活着———在中国/我们要活着/———永远不朽!
我们复仇的枪/不能扭断/因为我们知道/这古老的民族/不能/屈辱地活着/也不能/屈辱地死去/我们一定要/高举双手/迎接———自由!
在朗读中结束这堂课
6、作业布置:推荐读望舒的《雨巷》和《狱中题壁》
手掌画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感情线索。
2、引导同学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情感。
3、通过对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和表达效果的分析,深层掌握诗歌的。
4、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同学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诵读感受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在艺术形象中蕴含情感的手法。
?教法】
诵读法、欣赏法、研讨点拨法。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同学活动
一、导语设计
抗日战争的炮火曾震动过许多中国人的心灵,在民族危亡的关头,诗人戴望舒也走出了难过的丛林和寂寥的雨巷,把个人的倒霉同国家命运融为一体,以深沉的思想,火热的感情,抒发了对灾难深重的祖国的由衷关注和真诚的爱。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恋歌──《我用残损的手掌》。
创设情景,培养同学的爱国之心,为下文的学习奠定基础。并借此了解作者写此文的时代背景。
二、朗读
1、听配乐录音(或者教师范读),要求同学注意朗读的语调、节奏和情感。
2、朗读指导。
语调:前半局部深沉,后半局部激昂。
感情:前半局部消极,冷色调;后半局部积极,暖色调。
3、分四组朗读。让同学点评。
4、指名读诗。师生一起点评。
5、同学自由朗读,体会感情。
同学听读,并注意朗读的语调、节奏和情感。
在教师的指导下了解怎样去朗读。
每排同学为一组分别读诗,余生给予评价。
分别找两生读诗,师生一起点评。
生自由朗读,体会字里行间所包括的感情。
三、研读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一找这首诗描写了哪些具体形象?作者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归纳点拨:
形象:“残损的手掌”“广大的土地”“长白山的雪峰”“黄河的水”“江南的水田”“岭南的荔枝花”等。
感情:诗人以“残损的手掌‘抚过祖国大地形象化思绪,在想象中再现了他的家乡、长白山、黄河、江南、岭南以和未曾亲身体验过的解放区的景象,以手掌的感觉展示了他内心情感的变化。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
2、作者感情的变化,具体体现在诗中一些起修饰作用的词语上,这些词语有些是消极、冷色调的,有些是积极、暖色调的,请同学们找出这些词语,并说说诗人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点拨归纳:
积极暖色调词;新生、辽远、温暖、明亮、坚固、蓬勃、永恒……
消极冷色调词:残损、冷、彻骨、寂寞、憔悴、阴暗……
表达效果:通过对比更好地表达诗人内心深处的爱与憎。
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四人一组合作,找到诗中有哪些具体形象,作者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在师的点拨下,理解诗中具体形象中蕴含的感情。
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同学仔细读诗,边读边画出起修饰作用的词语,并区别哪些是冷色调,哪些是暖色调,进而分析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在师的点拨下,生从语言运用的角度理解、欣赏这首诗。
四、品读
这首诗中,很多句子写得非常生动形象,请同学们用自身喜欢的方式读诗,从中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谈谈你的理解。
例:
1、“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这句是以情侣关系和母子关系比喻,把诗人对解放区的温柔感情抒发的细致动人。
2、“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
这句诗很形象地描绘出能够掌握自身命运的人民的新生活。
3、“那里是太阳,是春”。
这句诗用“太阳”和“春天”来比喻解放区的欣欣向荣与勃勃生机。
4、“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句诗用“广大的土地”借指整个中国,用摸索中的想像把对敌人的恨和对中国人民的爱细腻地表示出来。
生用自身喜欢的方式读诗,找一句你认为最生动形象的诗句,并作简要分析。
在师的指导下,生理解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可以使文章更生动、形象。
五、迁移
诗人往往把情感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上,使笼统的心绪具有可感性。借鉴这种写法,联系你的生活体验,写几句富有诗意的话,抒写自身的一种感情。(如“思念”“悲伤”“欢欣”等。
同学借鉴这首诗通过描写具体事物来抒写思想感情的写法,写片段作文。
?板书设计】
手掌画教案篇5
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
学习目标2:诗中洋溢着一股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洪流,其中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祖国大地苦难的哀痛,对解放区热情的赞颂都溢于言表,深切动人,要引导学生体会并激发其爱国爱家乡的情感。
学习重难点
1、反复诵读文章,直至背诵。体味诗人变化起伏的情感。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
学习过程设计(学案)
教学过程设计(教案)
同学们:只有用心读书,勤于思考,才能真正读懂一篇文章,请看下面的内容,预习时你做到了吗?
1、反复诵读文章,读出情感,读出韵味,直至背诵。体味诗人变化起伏的情感。
2、课前查阅戴望舒生平及其佳作,并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赏析,写下简短的感悟。
3、诗中诗人是通过哪些具体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人为什么要选择这些形象来表情达意。
第一课时(预习指导课)
指导学生诵读文章,收集戴望舒有关资料及其佳作,作一些简单的分析和初步的兴趣式赏析。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写下对戴望舒这位诗人或者他的某首作品的感悟片段。
第二课时(展示课)
一、预习展示
(课间播放优美的诗歌朗诵录音,使教室里充满文学的韵味,营造一种诗意的学习氛围。)
1、自主交流有关作者与作品的知识。
2、进行小组有感情的诵读比赛。
要求:细心体会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时的种种说说诗人内心深处情感的变化起伏。
二、合作交流
1、诗中诗人是通过哪些具体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人为什么要选择这些形象来表情达意。
2、诗人是怎样利用语言技巧来抒发情感的。
要求:诵读是贯穿其中,力图通过品读诗歌使自己的诵读更有节奏感,更富有感情。学生以读带讲,对作品中感人的形象谈出自己的`体验,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此时诵读的要求是读出情感,熟读成诵。
三、我的收获
学生总结自己在这一课的学习中有什么收获或不足。
四、课后作业:
自主选择作业
1.积累:爱国诗歌大串联,不少于5首。
2.背诵并默写课文。
3.诗人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具体的形象上,使抽象的心绪具有可感性。借鉴这种写法,联系你的生活体验,写一段富有诗意的话或者几句诗,抒发一种感情(如思念、悲伤、欢欣等)。
我的成功之处:
诗歌的艺术,一切的活动均围绕“读”来展开,在多次诵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一次又一次与作者进行无声的交流,用朗读不同的语调与表情诠释这首诗。
手掌画教案篇6
设计意图
大班幼儿已有认识自己手的先备知识,平时,幼儿也常运用双手做事,但却未对自己双手多做留意,通过活动,让孩子利用双手,激发孩子的创意,使孩子更认识自己的双手,了解双手的万能,期许孩子珍爱自己身体的每一个部位,活动中我借由绘本《有趣的手掌画》引导孩子发挥创造,因为绘本中的内容全部是由手掌画来表现的,十分新颖有趣,我想这对于孩子们来说一定是个很好的绘本教材,一定能激发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让绘本活动与美术活动有机地整合在一起,让孩子用添画的方法来表现手掌画的神奇。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尝试在手掌上作画并能用添画的方式大胆创作。
2、通过感受手掌画的有趣与多变,在欣赏中获得愉快的经验。
活动重点在手掌上作画并用添画的方式大胆创作。
活动难点能大胆地进行想象、表达,有一定的创造力。
活动准备课件《有趣的手掌画》、各种颜料、毛笔等。
活动过程
一、出示手掌印,引起幼儿兴趣。
1、出示手掌印提问:这是什么?
2、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本跟手掌有关的书,非常有趣,手掌会变变变,书里的手掌藏在哪里呢?我们一起去找一找。
二、引导幼儿理解绘本内容。
1、播放课件,教师引导幼儿观察理解画面,并用简短的语言表述幻灯片的内容。
幻灯片1:星期天的早晨,天气真好,太阳公公对着我们眯眯笑。
幻灯片2:“嘀嘀嘀!嘀嘀嘀!开来了一辆小汽车,哦,原来是爸爸、妈妈带着弟弟和妹妹,一家人要去游玩,大家可高兴了。
幻灯片3:汽车快乐地向前开去,边上开满了五颜六色的小花,瞧!他们来到了动物园。
幻灯片4:动物园的大门到了,你们想不想跟他们一起进去看看呢?好吧,就让我们快进去参观吧!
幻灯片5:哇!快看,大象拿着红苹果来欢迎我们了。
幻灯片6:我们再去湖边看看,咦,一只雪白的天鹅,正悠闲的停在湖面上。
幻灯片6:游啊游,游啊游,一条美丽的鱼,从天鹅下面游过。
幻灯片7:天渐渐黑了,他们游玩了一天也该回家了。
2、提问:故事讲完了,你在故事里找到手掌了吗?他们藏在哪里?变成了什么?
三、幼儿尝试进行手掌印创作。
1、手掌真厉害,能变成这么多的东西,你觉得手掌还能变成什么呢?
2、我们也来试试,让手掌变成一个个有趣的图案吧。今天我们要用颜料和笔让我们的手掌来变一变。先选择自己喜欢的颜料刷在手掌上,然后进行添画。等下在刷颜料的时候,先将衣服袖子拉高,用完一种颜料想换另一种颜料时先将笔放回原来的框子里。
四、作品欣赏。
1、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台大的电视机,如果你变好了可以到那里表演给客人老师看。
2、你们的表演真精彩,让我们去表演给弟弟妹妹看看。
活动反思
通过试教后,发现用印好的手掌直接让幼儿添画,对于大班的孩子来说过于简单,所以我改变了以前的美术活动画在纸上,今天让幼儿尝试画在手掌上,然后进行表演,幼儿的兴趣比较浓厚,想象也比较丰富,变成了蜘蛛、鳄鱼、蝴蝶等,但是绘本的内容有点偏向于手印画,最好在活动的第一环节让幼儿先动一动自己的手,来变变,这样在欣赏好绘本后问幼儿手掌还能变成什么,可能就说的出来了。
手掌画教案篇7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理解本课生字词;
2、能有感情的诵读全诗,并能准确的背诵;
3、了解象征手法在诗歌中的应用,理解象征意义;
4、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变化,把握寄托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
5、通过联想和想象,体验情境,再造诗歌意象,进而理解诗歌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2、课前熟读,收集资料,课堂上赏析、朗读;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质疑法、朗读法、欣赏法,学习仿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诗人对苦难中的祖国无法言喻的感情,体会对解放区的深情向往,对祖国光明未来的盼望,培养学生坚强的性格,增强学生对现在生活的珍惜和对祖国未来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朗读、体会诗歌蕴涵的感情;
2、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变化,把握寄托诗人情感的具体形象;
3、诗歌所表达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象征手法的应用,理解象征意义;
2、通过联想和想象再造诗歌意象,进而理解诗歌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筛选有关资料及相关录音或幻灯;学生收集有关作者及诗歌创作背景的资料,并能熟读课文了解诗歌内容,解决生字词。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假设我们生活在战争年代,你不幸被敌人抓捕了,你在监狱中会想些什么?会做些什么呢?(学生自由作答)
总结后导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诗歌就是诗人在被捕后创作的.,谁来介绍一下诗人和诗歌创作的情况?(相互交流收集的资料,并补充、记录)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听录音或教师范读,学生听,记录停顿和重音。
2、问:诗歌在写什么?你觉得诗歌寄托着诗人什么思想感情?(学生讨论自由回答)
3、教师总结后全班一起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教师点评然后再次朗读(齐读或个别学生范读)。
4、问:把诗歌分为两节该怎么划分?说出理由。(小组讨论完成)
学生各抒己见,明确:根据诗人感情变化来划分,从开始到“手掌沾满了阴暗”为第一部分,描写沦陷区的情况,表现诗人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
三、赏析第一部分,体味诗人情感:
1、齐读第一部分,思考:“残损的手掌”表明了什么?[实写,表明诗人坚贞不屈的意志]“这广大的土地”仅仅指土地吗?[象征手法,象征祖国]
2、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着广大的土地,他摸索到了什么?[荇藻和水、长白山的雪峰、黄河的水夹泥沙、江南的水田、岭南的荔枝花、南海]。
3、总结:诗人由北向南,手掌抚过祖国大地,这些象征性事物让诗人感觉到了什么呢?[荇藻和水的微凉,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江南的水田只有蓬蒿,岭南的荔枝花寂寞的憔悴,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4、这样的情景作者在诗中进行了总的描述,是哪些句子?[“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
5、朗读讨论:这些描述表明了沦陷区怎样的情景?寄托着诗人怎样的感情?[讨论回答]
6、总结:侵略者的烧杀抢掠,使大地上处处废墟,人民流离失所。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抚过祖国支离破碎的土地,寄托着对苦难中的祖国深深的忧愤的感情。作者还使用了一种方法,使这种感情更加激烈,你知道是什么吗?[讨论后明确:对比手法。家乡的美丽景象与现实、祖国的河山曾经的美好与现在的凄凉形成对比]
7、男女生分组朗读诗歌第一部分。
第二课时
一、朗读、复习上课导入新课
问: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抚过了沦陷区,他看到的是怎样的情景?[自己身陷牢狱而国土哟支离破碎,但总有美好的事物在鼓励着自己,那就是对解放区的向往]齐读第二部分。
二、赏析,探究诗歌内容:
1、问:诗歌哪句话总结了解放区的情况?[“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机”]
2、探究下列问题:(分小组讨论)
1)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抚过解放区他的感觉是什么?[象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贴切的比喻形象形容出诗人在这里明朗、温暖的的土地上找到了安慰]
2)作者为何要把爱和一切希望寄托在这里?[“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天,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象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
3)哪句诗句最能抒发作者心里对祖国无限的热爱和希望之情呢?[“那里,永恒的中国”]
4)这一节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语言上有什么特点?[“对解放区的真挚情感,对祖国未来寄予热切的希望,语言上用了比喻的修辞和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
3、有感情的朗读全诗,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三、指导当堂背诵,结束全文。
四、全课总结:
诗人虽然身在狱中,却仍然不忘和自己有着相同命运的祖国。他”残损的手掌”抚过被日军践踏的沦陷区,抚过充满希望的解放区,诗歌感情色彩的变化,诗人感情的前后对比,表现了诗人对解放区的深深向往,对祖国光明未来的热切希望。
五、板书设计:
感情:忧郁、愤怒、深沉的爱(对比)
永恒的中国!
感情:对祖国的热爱,对祖国未来寄予热切的希望
六、拓展练习
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写几句富有诗意的话,抒发自己的一种情感将之寄托在具体的形象上,使之具体话,形象化。
七、教学反思:
手掌画教案篇8
知识目标
1.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
3.感情背诵本诗。
能力目标
1.品味诗歌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
2.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3.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感情诵读,把握全诗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教学难点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诗人的情感。
2.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感情线索。
2. 联想想象欣赏法 引领学生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情感。
3.研讨点拨法 用于对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的分析,深层把握诗歌。教具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诵读,整体把握全诗的思想感情。分析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主观情感。品味诗歌浯言,领会其艺术魅力。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提及戴望舒,我们自然想到的是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但卢沟桥头的炮火点燃了民族郁愤,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也收起了彷徨“雨巷”中的“油纸伞”,而在“狱中题壁”,并且“用我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放声歌唱“永恒的中国”。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恋歌——《我用残损的手掌》。(板书文题、作者)
二、作者介绍
戴望舒及《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人。1923年秋人上海大学中文系。1925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做宣传工作。1928年在上海与人合办一线书店,出版《无轨列车》半月刊。被查封后改名水沫书店,出版《新文艺》月刊。1931年加入左联。1932年自费赴法国,在里昂中华大学肄业。一年后到巴黎大学听讲,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1935年回国。次年创办《新诗》月刊。1938年避居香港,主编《星**报》、副刊《星座》及诗刊《顶点》。还曾主编过《珠江日报》和《大众日报》副刊。同时组织“文协”香港分会并任理事。1941年,日本占领香港后被捕入狱,受伤致残,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1949年回到内地在国际新闻局法文组从事翻译。1950年因气喘病去世。 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早年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 《我用残损的手掌》作于1942年?月3日,是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歌。
三、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1.学生默读全诗。掌握下列字词。
锦幛(zhàng) 荇藻(xìng zǎo) 蓬蒿(péng hāo) 憔悴(qiáo cuì):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蝼蚁(lóu yī):“蝼蛄和蚂蚁,用来代表微小的生物,比喻力量薄弱或地位低微的人。
2.教师感情诵读,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提示:这首诗语言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读起来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很确切地表现了诗人的情怀。诵读中要注意体会停顿和重音。
3.学生自由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思考:(1)诗歌从内容上町分为两部分。每部分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体会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时的种种感觉,说说诗人内心深处情感的变化起伏。
学生诵读体会后回答,教师适时点拨:
(1)第一部分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虽然自己的手掌已经“残损”,却仍然要摸索祖
国“广大的土地”.触到的只是“血和灰”,从而感觉到祖国笼罩在苦难深重的“阴暗”之中。第二部分写诗人的手终于摸到了“那辽远的`一角”,即“依然完整”,没有为侵略者所蹂躏的解放区,诗人对这块象征着“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了深情赞美。
(2)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消极的、冷色调的前半部分与积极的、暖色调的后半部分形成明显对比,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
4.学生集体朗读,整体领悟诗意。
四、精彩赏析,理解艺术形象
1.学生配乐诵读全诗.合作研讨:
(1)诗中两种不同的色调给读者以强烈刺激。请画出文中起标示作用的修饰语,体会其表达效果。
(2)这首诗描写的对象很多,而读起来却不觉芜杂,这是为什么?
(3)诗歌两部分的写法各异,试作简要分析。
四人学习小组研讨、交流,教师明确:
(1)积极的、暖色调的词语如:新生、辽远、温暖、明亮、坚固、蓬勃、永恒……
消极的、冷色调的词语如:残损、冷、彻骨、寂寞、憔悴、阴暗……
诗人之所以这样用这些词语,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内心深处的爱与恨。
(2)全诗在想象中展开内容,在想象中,诗人的手掌抚过了广大的国土。先是沦陷区的家
乡,继而从祖国疆域的北部一直到最南端,最终停留在解放区。对祖国大地上每一处特征性景物的概括,作者突出的是“手掌”的触觉作用(同时也有视觉、嗅觉、味觉等感觉器官的作用),如 “微凉”“冷”“滑出”“细”“软”“蘸”等等。这样,就把较广泛的描写对象相对集中起来,使之贯穿在“手掌的感受”这一条线索上,因而读起来不觉芜杂。
另外,灵活的押韵方式,既体现了现代诗形式的自由,又使全诗有着相对协调一致的节奏。
(3)描写沦陷区,从实处着笔,用一幅幅富有特征的小画缀连;描写解放区,侧重写意,用挚爱和柔情抚摸,加之一连串亲切温馨气息的比喻,凸现和煦明媚的色彩。
2.学生熟读背诵全诗,深层领会诗中艺术形象的内涵。
3.拓展延伸。
诗人往往把情感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上,使抽象的心绪具有可感性。借鉴这种写法.联系生活体验,写几句富有诗意的话,抒写自己的一种感情(如“思念”“悲伤”“欢欣”等)。
先在小组内交流、修改,然后请学生有感情诵读自己所写的优美语句,教师点评归纳。
五、课堂练习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在抗日战争中觉醒和振奋起来的戴望舒,“用残损的手掌”摸索广大的土地,是他在困苦抑郁中爱国精神的升华。恰是这一片丹心,撑托起了民族的脊梁。吟咏诗歌,我们在感念中生发的是对祖国母亲的一份深情、一份责任。“祖国在我心中”,让我们在雄壮激昂的《国歌》声中唱响心曲。(音乐起)
七、布置作业
阅读闻一多的《一句话》,写一篇精彩的赏析文章。
一句话
闻一多
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 这话叫我今天怎么说?
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 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
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 那么有一句话你听着:
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 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
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 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
爆一声:“咱们的中国!” 等到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咱们的中国!”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